|
CBDB ID: 15610 |
|
索引/中文/英文名稱: /魏徵/Wei Zheng |
|
指數年 (index year): 580 |
|
指數地址 (index address): 長安(Id: 14493)
|
|
生年:
未詳(Id: 0)
|
|
卒年:
未詳(Id: 0)
|
|
享年: 64 |
|
朝代: 唐(Id: 6) |
|
為女性: 0 |
|
郡望: 館陶(ID: 85)
|
| 註: |
Wei(5) Zheng [15610] Renming Da cidian, p. 1742; Giles, pp. 856-7. JTS, 71.2545-2562. QTW, 139.1a. XTS, 72B.24a-24b. Zaixiang of Taizong. Literary fragments in QTW. |
|
| 出處: |
|
唐五代人物傳記與社會網絡資料庫(1.0版)(Id: 32033), 頁137044 |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ctext)(Id: 66734), 頁751998 |
|
唐五代人交往詩索引(Id: 40303), 頁tempid=72115 |
|
| 地理資訊: |
| 籍貫(基本地址)(Id:1): |
唐朝(Id: 14488) / 關內道(Id: 14489) / 京兆府(Id: 14490) / 長安14493
|
| 出處: 未知 |
, 頁0000 |
| 註: |
|
| 遷住地(Id:2): |
唐朝(Id: 14488) / 關內道(Id: 14489) / 京兆府(Id: 14490) / 長安14493
|
| 出處: 未知 |
, 頁0000 |
| 註: |
|
| 前住地(Id:3): |
唐朝(Id: 14488) / 河南道(Id: 14690) / 萊州(Id: 14960) / 掖縣14961
|
| 出處: 未知 |
, 頁0000 |
| 註: |
|
|
| 入仕: |
| 入仕門: |
徵召門(Id:07)
|
| 入仕別: |
募入軍伍(Id:15) |
| 出處:未知 |
頁 |
|
| 任官: |
|
▪ 正授 未詳:
|
起始年:
。
終止年:
未詳。
出處:唐五代人物傳記與社會網絡資料庫(1.0版)(頁137044)。
註:相太宗 |
|
| 社會區分: |
| 詩人(Id: 114)
|
| [武官](Id: 61)
|
| [宰相](Id: 69)
|
|
| 親屬關係: |
| 父(F): |
魏長賢 |
|
| 父(F): |
魏長賢 |
出處:唐五代人物傳記與社會網絡資料庫(1.0版)。
|
| 六世孫;昆孫(G+6): |
魏B |
|
| 子(S): |
魏叔琬 |
出處:唐五代人物傳記與社會網絡資料庫(1.0版)。
|
| 子(S): |
魏叔璘 |
出處:唐五代人物傳記與社會網絡資料庫(1.0版)。
|
| 子(S): |
魏叔昇 |
出處:唐五代人物傳記與社會網絡資料庫(1.0版)。
|
| 長子; 第一子(S1): |
魏叔玉 |
|
| 次子(S2): |
魏叔琬 |
|
| 三子(S3): |
魏叔璘 |
|
| 四子(S4): |
魏叔瑜 |
|
|
| 社會關係: |
| 為Y之學生: |
王通
(-1)
|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8135)。
|
| 收到Y的贈詩、文: |
李世民(唐太宗)
(-1)
|
| |
出處:唐五代人交往詩索引(頁868)。
|
| 收到Y的贈詩、文: |
杜牧
(-1)
|
| |
出處:唐五代人交往詩索引(頁1086)。
|
| 收到Y的贈詩、文: |
高適
(-1)
|
| |
出處:唐五代人交往詩索引(頁33)。
|
| 收到Y的贈詩、文: |
陳彥博
(-1)
|
| |
出處:唐五代人交往詩索引(頁1375)。
|
| 收到Y的贈詩、文: |
裴大章
(-1)
|
| |
出處:唐五代人交往詩索引(頁301)。
|
| 收到Y的贈詩、文: |
孫樵
(-1)
|
| |
出處:唐五代人交往詩索引(頁315)。
|
| 為Y作墓誌銘: |
李密
(639)
|
| 為Y之部將: |
李淵(唐高祖)
(639)
|
|
| 著述: |
|
魏鄭公集: |
著作年代:643,
角色:未詳。
|
| |
出處:未知。
|
|
群書治要: |
著作年代:643,
角色:未詳。
|
| |
出處:未知。
|
|
群書治要 五十卷: |
角色:編纂者。
|
| |
出處:中國叢書綜錄(頁1034-1036)。
|
|
治要節鈔 五卷 附錄 一卷: |
角色:編纂者。
|
| |
出處:中國叢書綜錄(頁1034-1036)。
|
|
群書治要子鈔 二卷: |
角色:編纂者。
|
| |
出處:中國叢書綜錄(頁1034-103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