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DB ID: 30080 |
索引/中文/英文名稱: /紀昀/Ji Yun |
指數年 (index year): 1724 |
生年:
清雍正2年 (1724)
|
卒年:
清嘉慶10年 (1805)
|
享年: 82 |
為女性: 0 |
郡望: 【未詳】 |
註: |
Ji(3) Yun [30080] Zhu Gui, WJ, 5.113-116. This draft of the funerary inscription records that Yun had four sons, but they are not named. However, one son, Ruzhuan [30083], requested the inscription. Ruji [30085] and Ruzhong [30086] not only have the same generational character for the first character of their mingzi, but also share the same sub-lineage generational indicator, 人, in the second character of their mingzi. The identification of Ruji and Ruzhong as sons of Yun is almost certain. 《清代人物生卒年表》定其生卒年為雍正2年~嘉慶10年。 【參考《清代人物生卒年表》#6432.】 |
|
出處: |
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頁143 |
明清進士題名錄索引, 頁941 |
|
別名:
室名、別號九十九觀齋,諡號文達,字春帆,字曉嵐,室名、別號瑞杏軒,室名、別號石雲,未詳觀奕道人,室名、別號鏡煙堂,室名、別號閱微草堂。 |
地理資訊: |
籍貫(基本地址): |
清朝 / 直隸省 / 河間府 / 獻縣
|
出處: 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 頁0143 |
註: |
直隸省-河間府-獻縣(中央研究院人名權威資料)。 |
流放之地: |
清朝 / 新疆省
|
出處: 紀曉嵐年譜 |
, 頁50-55 |
註: |
|
|
入仕: |
入仕門: |
進士類
|
入仕別: |
科舉: 進士(籠統) |
出處:明清進士題名錄索引 |
頁941 |
|
入仕門: |
舉人科
|
入仕別: |
科舉: 鄉貢舉人 (宋代賓貢)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頁143 |
|
任官: |
▪ 正授 編修:
|
起始年:
。
終止年:
未詳。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25)。
|
▪ 正授 兵部尚書:
|
起始年:
。
終止年:
未詳。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145)。
|
▪ 正授 兵部尚書:
|
起始年:
。
終止年:
未詳。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175)。
|
▪ 正授 兵部右侍郎:
|
起始年:
。
終止年:
未詳。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90)。
|
▪ 正授 殿試讀卷官:
|
起始年:
。
終止年:
未詳。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128)。
|
▪ 正授 殿試讀卷官:
|
起始年:
。
終止年:
未詳。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140)。
|
▪ 正授 殿試讀卷官:
|
起始年:
。
終止年:
未詳。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159)。
|
▪ 正授 讀卷官:
|
起始年:
。
終止年:
未詳。
出處:清代職官年表(頁2822)。
|
▪ 正授 讀卷官:
|
起始年:
。
終止年:
未詳。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102)。
|
▪ 正授 方略館總纂官:
|
起始年:
。
終止年:
未詳。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33)。
註:方略館總纂校 |
▪ 正授 功臣館總纂官:
|
起始年:
。
終止年:
未詳。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30)。
註:功臣館總輯 |
▪ 正授 國子監事:
|
起始年:
。
終止年:
未詳。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183)。
|
▪ 正授 翰林院編修:
|
起始年:
。
終止年:
未詳。
未詳。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57)。
|
▪ 正授 翰林院教習庶吉士:
|
起始年:
。
終止年:
未詳。
未詳。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33)。
註:庶吉士子教習 |
▪ 正授 翰林院教習庶吉士:
|
起始年:
。
終止年:
未詳。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63)。
註:庶吉子教習 |
▪ 正授 翰林院侍讀學士:
|
起始年:
。
終止年:
未詳。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47)。
|
▪ 正授 翰林院侍讀學士:
|
起始年:
。
終止年:
未詳。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74)。
|
▪ 正授 會典館副總裁官:
|
起始年:
。
終止年:
未詳。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167)。
|
▪ 正授 會試副考官:
|
起始年:
。
終止年:
未詳。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96)。
|
▪ 正授 會試同考官:
|
起始年:
。
終止年:
未詳。
未詳。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31)。
|
▪ 正授 會試正考官:
|
起始年:
。
終止年:
未詳。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143)。
|
▪ 正授 會試正考官:
|
起始年:
。
終止年:
未詳。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168)。
|
▪ 正授 教習庶吉士:
|
起始年:
。
終止年:
未詳。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175)。
|
▪ 正授 禮部尚書:
|
起始年:
。
終止年:
之間1791(未詳)。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102, 143)。
|
▪ 正授 禮部尚書:
|
起始年:
。
終止年:
之間1796(未詳)。
未詳。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122)。
|
▪ 正授 禮部尚書:
|
起始年:
。
終止年:
之間1802(未詳)。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150)。
|
▪ 正授 禮部尚書:
|
起始年:
。
終止年:
之間1805(未詳)。
未詳。 出處:清代職官年表(頁255)。
|
▪ 正授 禮部侍郎:
|
起始年:
。
終止年:
未詳。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81)。
|
▪ 正授 內閣學士:
|
起始年:
。
終止年:
未詳。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81)。
|
▪ 正授 日講起居注官:
|
起始年:
。
終止年:
未詳。
未詳。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44)。
|
▪ 正授 散館:
|
起始年:
。
終止年:
未詳。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25)。
|
▪ 正授 侍讀學士:
|
起始年:
。
終止年:
未詳。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38)。
註:侍讀 |
▪ 正授 侍讀學士:
|
起始年:
。
終止年:
未詳。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44)。
註:侍讀 |
▪ 正授 侍讀學士:
|
起始年:
。
終止年:
未詳。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67)。
|
▪ 正授 庶吉士:
|
起始年:
。
終止年:
之間1757(未詳)。
未詳。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17 & 25)。
|
▪ 正授 四庫全書館總纂官:
|
起始年:
。
終止年:
未詳。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68)。
|
▪ 正授 四庫全書館纂修官:
|
起始年:
。
終止年:
未詳。
未詳。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65)。
|
▪ 正授 太子少保:
|
起始年:
。
終止年:
未詳。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183)。
|
▪ 正授 文淵閣直閣事:
|
起始年:
。
終止年:
未詳。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75)。
|
▪ 正授 武會試貢舉:
|
起始年:
。
終止年:
未詳。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98)。
|
▪ 正授 武會試正考官:
|
起始年:
。
終止年:
未詳。
未詳。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109)。
|
▪ 正授 武會試正考官:
|
起始年:
。
終止年:
未詳。
出處:清代職官年表(頁2831)。
|
▪ 正授 武英殿:
|
起始年:
。
終止年:
未詳。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68)。
|
▪ 正授 鄉試考官:
|
起始年:
。
終止年:
未詳。
出處:清代職官年表(頁2929)。
|
▪ 正授 鄉試同考官:
|
地點: 順天府。起始年:
。
終止年:
未詳。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35)。
|
▪ 正授 鄉試正考官:
|
地點: 山西省。起始年:
。
終止年:
未詳。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29)。
|
▪ 正授 協辦大學士:
|
起始年:
。
終止年:
未詳。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183)。
|
▪ 正授 學政:
|
地點: 福建省。起始年:
。
終止年:
之間1764(未詳)。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37, 41)。
註:Took up office in 1763 and returned home in 1764 because of his father's death. |
▪ 正授 詹事府詹事:
|
起始年:
。
終止年:
未詳。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81)。
|
▪ 正授 正使:
|
起始年:
。
終止年:
未詳。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166)。
|
▪ 正授 知府:
|
地點: 都勻府。起始年:
。
終止年:
未詳。
未詳。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47)。
|
▪ 正授 左春坊左庶子:
|
起始年:
之間1757。
終止年:
未詳。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25)。
|
▪ 正授 左都御史:
|
起始年:
之間1785。
終止年:
未詳。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99)。
|
▪ 正授 左都御史:
|
起始年:
之間1791。
終止年:
未詳。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115)。
|
▪ 正授 左都御史:
|
起始年:
之間1792。
終止年:
未詳。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122)。
|
▪ 正授 左都御史:
|
起始年:
之間1796。
終止年:
未詳。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146)。
|
▪ 正授 左庶子:
|
起始年:
之間1767。
終止年:
未詳。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44)。
|
|
社會區分: |
收藏家 |
[為官者:文] |
曾被流放
(1769-1771)
|
|
親屬關係: |
姻親(A): |
袁守侗 |
出處:《阅微草堂笔记》注译(頁772-772)。
|
姻親(A): |
戈源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162)。
|
姻親(A): |
戈濤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206)。
|
姻親(A): |
李基塙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212)。
|
姻親(A): |
張太復 |
出處:阅微草堂笔记注译(頁1118)。
|
兄(B+): |
紀晫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p. 195)。
|
妾(C): |
沈明玕 |
|
妾(C): |
郭彩符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199)。
|
女婿(DH): |
盧蔭文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206)。
|
父(F): |
紀容舒 |
|
從兄弟;堂兄弟(FBS): |
紀昭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195)。
|
祖父(FF): |
紀天申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194)。
|
伯祖;伯祖父(FFB+): |
紀天澄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194)。
|
五世孫;來孫(G+5): |
紀鉅維 |
出處: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頁1855)。
|
外祖父(MF): |
張棻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p. 195)。
|
子(S): |
紀汝傳 |
|
子(S): |
紀汝佶 |
|
三子(S3): |
紀汝似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198)。
|
四子(S4): |
紀汝億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198)。
|
孫(SS): |
紀樹馨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198)。
|
孫(SS): |
紀樹庭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197)。
|
岳父(WF): |
馬周籙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8)。
|
|
社會關係: |
同年友: |
錢大昕 |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217)。
|
同年友: |
董元度
(1747)
|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214)。
|
同年友: |
倪承寬 |
|
出處:《阅微草堂笔记》注译(頁344-345)。
|
同年友: |
曹學閔 |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208)。
|
同年友: |
戈源
【..., 與紀昀同裡,同年,兩家世婚,昀之第三女又字源子,交最契., 纪晓岚年谱, p.162. 】
(1754)
|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162)。
|
同年友: |
王啟緒
(1747)
|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221)。
|
同年友: |
胡紹鼎 |
|
出處:阅微草堂笔记注译(頁1285-1286)。
|
同年友: |
范家相 |
|
出處: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頁630)。
|
同年友: |
李承芳
(1747)
|
|
出處:《阅微草堂笔记》注译(頁67-68)。
|
詩社成員: |
趙大鯨 |
|
出處: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頁761)。
|
同學、同門: |
陸燿
【他[陸耀]和紀昀少年時代同受業於董邦達】
|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211)。
|
同學、同門: |
竇光鼐 |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209)。
|
同學、同門: |
袁守侗 |
|
出處:《阅微草堂笔记》注译(頁772-773)。
|
同學、同門: |
蔣曰綸 |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218)。
|
推薦: |
周永年 |
|
出處: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頁729)。
|
為Y作傳: |
戈源 |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224)。
|
其學得到Y之讚揚: |
王元啟 |
|
出處: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頁638)。
|
為Y之書、畫作跋: |
羅聘
【《鬼趣圖》】
|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222)。
|
稱道Y之文風: |
戈濤 |
|
出處:《阅微草堂笔记》注译(頁RS I: 61)。
|
欣賞/器重: |
蔡新
【\"紀曉嵐自稱是蔡新的學生\"】
|
|
出處:紀曉嵐的老師們: 附紀曉嵐硯銘祥注(頁68)。
|
欣賞/器重: |
汪德鉞 |
|
出處: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頁856)。
|
欣賞/器重: |
張騰蛟 |
|
出處: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頁961)。
|
欣賞/器重: |
明晟 |
|
出處:《阅微草堂笔记》注译(頁235-236)。
|
欣賞/器重: |
何琇
【\"紀曉嵐自稱是蒋新的學生\"】
|
|
出處:紀曉嵐的老師們: 附紀曉嵐硯銘祥注(頁68)。
|
為Y之門人: |
汪由敦
(1756)
|
|
出處:紀曉嵐的老師們: 附紀曉嵐硯銘祥注(頁78)。
|
為Y之門人: |
許南金 |
|
出處:紀曉嵐的老師們: 附紀曉嵐硯銘祥注(頁5)。
|
同僚: |
李綬 |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205)。
|
門人為Y: |
葛正華 |
|
出處:阅微草堂笔记注译(頁900-901)。
|
門人為Y: |
李騰蛟 |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220)。
|
門人為Y: |
陳渼
(1784)
|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215)。
|
門人為Y: |
陳鶴
(1796)
|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229)。
|
門人為Y: |
郝瑷
(1759)
|
|
出處:阅微草堂笔记注译(頁1080)。
|
門人為Y: |
李文藻
【紀昀督學福建,文藻為幕僚 Ji Xiaolan nianpu, p. 219】
|
|
出處:阅微草堂笔记注译(頁991-992)。
|
門人為Y: |
邵玉清
【請紀昀作《日華書院碑記》】
|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213)。
|
門人為Y: |
王金英 |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215)。
|
門人為Y: |
朱煥
(1762)
|
|
出處:阅微草堂笔记注译(頁722)。
|
門人為Y: |
邱人龍 |
|
出處:邱人龙生卒年考(頁7)。
|
聘Y主家之教席: |
戴震 |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210)。
|
為Y之學生: |
趙大鯨 |
|
出處:《阅微草堂笔记》注译(頁416-417)。
|
為Y之學生: |
董邦達
【Ji Yun's teacher from ca 1742. Ji Xiaolan nianpu, p. 7, 202 ; Yuewei caotang biji, GW II: 9】
|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7)。
|
為Y之學生: |
劉綸 |
|
出處:紀曉嵐的老師們: 附紀曉嵐硯銘祥注(頁81)。
|
為Y之學生: |
鮑梓 |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215)。
|
為Y之學生: |
李若龍
(1735)
|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5)。
|
學生為Y: |
郭文鋕 |
|
出處: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頁886)。
|
為Y所著書作序: |
愛新覺羅恆仁 |
|
出處: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頁634)。
|
為Y所著書作序: |
童鳳三 |
|
出處: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頁778)。
|
為Y所著書作序: |
愛新覺羅裕瑞 |
|
出處: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頁1063)。
|
為Y所著書作序: |
蔣詩 |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213)。
|
為Y所著書作序: |
單鈺 |
|
出處: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頁609)。
|
為Y所著書作序: |
敦誠 |
|
出處: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頁764)。
|
為Y所著書作序: |
姜炳璋 |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213)。
|
為Y所著書作序: |
郭文鋕 |
|
出處: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頁886)。
|
拜訪: |
錢陳群 |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201)。
|
拜訪: |
董邦達
【Ji Yun visited Dong Bangda after he passed the huishi examination (1754). Yuewei caotang biji, RS I: 15】
|
|
出處:《阅微草堂笔记》注译(頁RS I: 15)。
|
受到Y拜訪: |
戴亨 |
|
出處:阅微草堂笔记注译(頁1114-1115)。
|
受到Y拜訪: |
林崑瓊 |
|
出處: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頁383)。
|
弟子為Y: |
孟生蕙 |
|
出處: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頁758)。
|
墓誌銘由Y所作: |
朱珪
(1783)
|
贈詩、文: |
汪承霈 |
|
出處: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頁713)。
|
贈詩、文: |
蔣師爚 |
|
出處: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頁825)。
|
收到Y的贈詩、文: |
蔣師爚 |
|
出處: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頁825)。
|
為Y作墓誌銘: |
金士松 |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219)。
|
為Y作墓誌銘: |
李封 |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209)。
|
為Y作墓誌銘: |
李綬 |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205)。
|
為Y作墓誌銘: |
劉峨 |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209)。
|
為Y作墓誌銘: |
戈濤 |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p. 206)。
|
為Y作墓誌銘: |
方昂
【紀昀頗賞識,為作墓誌銘, p. 225】
|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p. 225)。
|
為Y作墓誌銘: |
王啟緒 |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221)。
|
為Y作墓誌銘: |
馮履謙 |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p. 218)。
|
為Y作墓誌銘: |
龔敬身
【其子(龔)麗正請紀昀為其父撰墓誌銘.JXLNP, p. 223】
|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223)。
|
為Y作墓誌銘: |
蔣師爚 |
|
出處: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頁825)。
|
為Y作墓誌銘: |
劉亨地 |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222)。
|
為Y之詩文作跋: |
李廷芳 |
|
出處: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頁1089)。
|
為Y所作詩文作序: |
袁守侗 |
|
出處: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頁690)。
|
為Y所作詩文作序: |
伊朝棟 |
|
出處: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頁723)。
|
為Y所作詩文作序: |
洪良浩 |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216)。
|
詩文序由Y所作: |
陳鶴 |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229)。
|
上司為Y: |
嵇璜 |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204)。
|
收到Y所獻詩、文、書: |
何琇 |
|
出處:阅微草堂笔记注译(頁1122-1123)。
|
受Y之贈物: |
張賜寧 |
|
出處:《阅微草堂笔记》注译(頁798-799)。
|
與Y旅遊: |
戴純 |
|
出處: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頁716)。
|
為Y之考官: |
龔麗正 |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223)。
|
考官為Y: |
錢維城
(1754)
|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208)。
|
考官為Y: |
裘曰修
(1747)
|
|
出處:《阅微草堂笔记》注译(頁951-953)。
|
考官為Y: |
劉統勳
(1747)
|
|
出處:紀曉嵐的老師們: 附紀曉嵐硯銘祥注(頁40)。
|
考官為Y: |
史貽直
(1754)
|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201)。
|
考官為Y: |
楊錫紱
(1754)
|
|
出處:紀曉嵐的老師們: 附紀曉嵐硯銘祥注(頁64)。
|
考官為Y: |
佟佳介福 |
|
出處:《阅微草堂笔记》注译(頁575)。
|
考官為Y: |
章佳阿克敦
【充乾隆十二年順天鄉試主考官,為紀昀座師 (JXLNP, p. 213)】
(1747)
|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213)。
|
考官為Y: |
陳世倌
(1754)
|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201)。
|
考官為Y: |
呂熾
(1744)
|
|
出處:紀曉嵐的老師們: 附紀曉嵐硯銘祥注(頁29)。
|
考官為Y: |
孫人龍
【孫人龍是紀曉嵐的會試房師】
(1754)
|
|
出處:紀曉嵐的老師們: 附紀曉嵐硯銘祥注(頁49)。
|
考官為Y: |
陳鍔
(1747)
|
|
出處:紀曉嵐的老師們: 附紀曉嵐硯銘祥注(頁32)。
|
校訂Y之著述: |
李綬
【紀昀為校訂自撰年譜】
|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205)。
|
為Y之書題詞: |
蔣師爚 |
|
出處: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頁825)。
|
節行為Y所稱道: |
張賜寧 |
|
出處: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頁824)。
|
稱道Y的詩作: |
棟鄂鐵保 |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228)。
|
稱道Y的詩作: |
童鳳三 |
|
出處: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頁778)。
|
稱道Y的詩作: |
袁守侗 |
|
出處: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頁690)。
|
稱道Y的詩作: |
朱孝純 |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215)。
|
稱道Y的詩作: |
蔣宗海 |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212)。
|
友: |
錢載 |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204)。
|
友: |
李中簡 |
|
出處: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頁676)。
|
友: |
彭元瑞 |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220)。
|
友: |
武億 |
|
出處: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頁835)。
|
友: |
裘曰修 |
|
出處:《阅微草堂笔记》注译(頁100)。
|
友: |
劉墉 |
|
出處:紀曉嵐的老師們: 附紀曉嵐硯銘祥注(頁43)。
|
友: |
棟鄂玉保 |
|
出處: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頁948)。
|
友: |
董誥 |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225)。
|
友: |
竇光鼐 |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p. 209)。
|
友: |
袁守侗 |
|
出處:《阅微草堂笔记》注译(頁772-773)。
|
友: |
蔣賜棨 |
|
出處:《阅微草堂笔记》注译(頁576-577)。
|
友: |
李國柱 |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213)。
|
友: |
汪承霈 |
|
出處: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頁713)。
|
友: |
李綬 |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205)。
|
友: |
蔣曰綸 |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218)。
|
友: |
虔禮寶 |
|
出處: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頁747)。
|
友: |
戴震 |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210)。
|
友: |
戈濤
【紀昀與之同鄉,又與其弟戈源同年, 並為兒女親家. Ji Xiaolan nianpu, p. 206】
|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p. 206)。
|
友: |
宋弼 |
|
出處:阅微草堂笔记注译(頁629-631)。
|
友: |
羅聘 |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222)。
|
友: |
單鈺 |
|
出處: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頁609)。
|
友: |
秦大士 |
|
出處: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頁645)。
|
友: |
蔣師爚 |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213)。
|
友: |
洪良浩 |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216)。
|
友: |
聶際茂 |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202)。
|
友: |
田中義 |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213)。
|
友: |
宋來會 |
|
出處:阅微草堂笔记注译(頁627-628)。
|
友: |
王燕緒 |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212)。
|
友: |
邱人龍 |
|
出處:邱人龙生卒年考(頁9)。
|
同鄉: |
戈源 |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195)。
|
同鄉: |
戈濤 |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206)。
|
相識: |
陳兆崙 |
|
出處:阅微草堂笔记注译(頁1276-1278)。
|
相識: |
孫士毅
【曾任《四庫全書》館總纂官,與紀昀在館同事。 - no code for 'colleague'?】
|
|
出處: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頁671)。
|
相識: |
段玉裁 |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223)。
|
相識: |
德保 |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213)。
|
相識: |
杜玉林 |
|
出處:阅微草堂笔记注译(頁528-529)。
|
相識: |
陳桂森 |
|
出處:阅微草堂笔记注译(頁431-432)。
|
相識: |
福增格 |
|
出處:《阅微草堂笔记》注译(頁858-859)。
|
相識: |
鞠愷 |
|
出處:《阅微草堂笔记》注译(頁492)。
|
相識: |
程晉芳 |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207)。
|
相識: |
丁傑 |
|
出處:紀曉嵐年譜(頁225)。
|
相識: |
邊連寶 |
|
出處:阅微草堂笔记注译(頁189)。
|
相識: |
陳德榮 |
|
出處:阅微草堂笔记注译(頁49-51)。
|
相識: |
戴亨 |
|
出處:阅微草堂笔记注译(頁1114-1115)。
|
相識: |
戴秉瑛 |
|
出處:阅微草堂笔记注译(頁1114-1115)。
|
相識: |
呼華國 |
|
出處:阅微草堂笔记注译(頁HX III: 74)。
|
相識: |
德保 |
|
出處:阅微草堂笔记注译(頁1216-1217)。
|
|
著述: |
紀文達公遺集: |
著作年代:1783,
角色:未詳。
|
|
出處:未知。
|
河源紀略:三十六卷: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336)。
|
|
註:河源紀略/章佳阿必達輯/ [陸錫熊編]/紀昀,陸錫熊等撰/王念孫等奉旨纂(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三通: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43)。
|
|
註:三通(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八旗通志: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43)。
|
|
註:八旗通志(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史通削繁:四卷: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43)。
|
|
註:史通削繁 4卷(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二百卷: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43)。
|
|
註: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200卷/紀昀等撰(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庚辰集:五卷: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43)。
|
|
註:庚辰集 5卷/紀昀編(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暨方略: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43)。
|
|
註:暨方略(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會典: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43)。
|
|
註:會典(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歷代職官表(紀昀):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43)。
|
|
註:歷代職官表(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沈氏四聲考(紀昀):二卷: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43)。
|
|
註:沈氏四聲考 2卷(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烏魯木齊詩:一卷: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43)。
|
|
註:烏魯木齊詩 1卷(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玉溪生詩說:二卷: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43)。
|
|
註:玉溪生詩說 2卷 [玉谿生詩說 2卷](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簡明目錄:二十卷: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43)。
|
|
註:簡明目錄 20卷/紀昀等撰(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紀文達公文集:十六卷: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43)。
|
|
註:紀文達公文集 16卷(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紀文達公詩集:十六卷: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43)。
|
|
註:紀文達公詩集 16卷(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紀文達遺集:十六卷: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43)。
|
|
註:紀文達遺集 16卷(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蘇文忠詩集評:五十卷: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43)。
|
|
註:蘇文忠詩集評 50卷 (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閱微草堂筆記:二十四卷: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43)。
|
|
註:閱微草堂筆記 24卷(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熱河志: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397)。
|
|
註:熱河志/裘曰修等奉敕撰/裘曰修等奉敕撰/熱河志 80卷/和珅等奉敕撰[欽定熱河志 120卷/和珅等奉敕撰/熱河志] 80卷 /錢大昕,紀昀受命助修 (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