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DB ID: 30621 |
索引/中文/英文名稱: /張伯行/Zhang Boxing |
指數年 (index year): 1651 |
指數地址 (index address): 儀封廳(Id: 8086)
|
生年:
清(Id: 20)順治(Id: 659)8年 (1651)
|
卒年:
清(Id: 20)雍正(Id: 661)3年 (1725)
|
享年: 75 |
朝代: 清(Id: 20) |
為女性: 0 |
郡望: 【未詳】(ID: 0)
|
註: |
Zhang(1) Boxing [30621] CHECK biographical sources cited in Lidai renwu linian tongpu. 《清代人物生卒年表》定其生卒年為順治8年~雍正3年。 【參考《清代人物生卒年表》#11884.】 |
|
出處: |
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Id: 9602), 頁1564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ctext)(Id: 66734), 頁602530 |
(道光)徽州府志:十六卷卷首一卷(Id: 57941), 頁lgid=1160605 |
清秘述聞:十六卷(Id: 17498), 頁卷四 |
|
別名:
未詳(Id:0)佰行,未詳(Id:0)儀封先生,字(Id:4)孝先,室名、別號(Id:5)恕齋,室名、別號(Id:5)敬庵,室名、別號(Id:5)敬菴,室名、別號(Id:5)正誼堂,諡號(Id:6)淸恪,未詳(Id:0)誼堂。 |
地理資訊: |
籍貫(基本地址)(Id:1): |
清朝(Id: 6756) / 河南省(Id: 8072) / 開封府(Id: 8074) / 儀封廳8086
|
出處: 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 頁1564 |
註: |
河南省-開封府-儀封廳(中央研究院人名權威資料)。 |
|
入仕: |
入仕門: |
進士類(Id:040101)
|
入仕別: |
科舉: 進士(籠統)(Id:36) |
出處:未知 |
頁 |
|
入仕門: |
舉人科(Id:040102)
|
入仕別: |
科舉: 鄉貢舉人(Id:39)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頁1564 |
|
入仕門: |
監生門(Id:0502)
|
入仕別: |
監生(籠統)(Id:110)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頁1564 |
|
任官: |
▪ 倉場侍郎:
|
出處:清秘述聞:十六卷(頁卷四)。
註:倉場侍郎 |
▪ 戶部侍郎:
|
出處:清秘述聞:十六卷(頁卷四)。
註:戶部侍郎 |
▪ 會試考官:
|
起始年:
1721。
出處:清秘述聞:十六卷(頁卷四)。
註:會試考官 |
▪ 鄉試考官:
|
地點: 順天府。起始年:
1717。
出處:清秘述聞:十六卷(頁卷四)。
註:鄉試考官 |
▪ 中書科中書舍人:
|
起始年: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tts_no=1564)。
註:中書科中書舍人 |
|
親屬關係: |
女婿(DH): |
孫一景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564)。
|
始祖;始遷祖(G-n (apical)): |
張彥實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564)。
|
曾孫; 重孫(SSS): |
張裕孚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564)。
|
|
社會關係: |
論學: |
程御龍
(-1)
|
|
出處:(道光)徽州府志:十六卷卷首一卷(頁lgid=1160605)。
|
傳記作者為Y: |
杭世駿
(1710)
|
為Y作傳: |
周敦頤
【周子遺事 / 濂溪集】
|
|
出處:宋人傳記資料索引(電子版)(頁8234)。
|
為Y作傳: |
薛瑄
(1710)
|
為Y作傳: |
薛瑄
【薛敬軒先生傳 / 正誼堂文集】
|
|
出處:明人傳記資料索引(頁9342)。
|
為Y作傳: |
胡居仁
(1710)
|
為Y作傳: |
胡居仁
【胡敬齋先生傳 / 正誼堂文集】
|
|
出處:明人傳記資料索引(頁3658)。
|
為Y作傳: |
羅欽順
(1710)
|
為Y作傳: |
羅欽順
【羅整菴傳 / 正誼堂續集】
|
|
出處:明人傳記資料索引(頁9669)。
|
學生為Y: |
沈起元
(-1)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2277)。
|
學生為Y: |
沈彤
(-1)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9190)。
|
為Y所著書作序: |
周敦頤
【清張伯行周濂溪集序 / 濂溪集】
|
|
出處:宋人傳記資料索引(電子版)(頁8234)。
|
為Y所著書作序: |
羅從彥
【清張伯行豫章文集序 / 豫章文集】
(-1)
|
|
出處:宋人傳記資料索引(電子版)(頁23406)。
|
弟子為Y: |
程御龍
(-1)
|
|
出處:(道光)徽州府志:十六卷卷首一卷(頁lgid=1160605)。
|
友: |
冉覲祖
(-1)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3791)。
|
友: |
陸師
(-1)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5395)。
|
友: |
景日昣
(-1)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5168)。
|
|
著述: |
正誼堂文集: |
著作年代:1725,
角色:未詳。
|
|
出處:未知。
|
居濟一得: |
著作年代:1725,
角色:未詳。
|
|
出處:未知。
|
濂洺關閩書: |
著作年代:1725,
角色:未詳。
|
|
出處:未知。
|
唐宋八大家文錄: |
著作年代:1112,
角色:未詳。
|
|
出處:未知。
|
伊洛淵源錄: |
著作年代:1200,
角色:未詳。
|
|
出處:未知。
|
論學酬答(陸世儀):四卷: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564)。
|
|
註:論學酬答 4卷/陸世儀撰,張伯行刪削(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三賢政書:十八卷: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564)。
|
|
註:三賢政書 18卷/張伯行等撰(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二程語錄:十八卷: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564)。
|
|
註:二程語錄 18卷(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五子書集解: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564)。
|
|
註:五子書集解(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伊洛淵源續錄: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564)。
|
|
註:伊洛淵源續錄(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唐宋八大家文鈔:十九卷: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564)。
|
|
註:唐宋八大家文鈔 19卷/張伯行編(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困學錄:二十四卷: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564)。
|
|
註:困學錄 24卷(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困知記(張伯行):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564)。
|
|
註:困知記(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家規類編: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564)。
|
|
註:家規類編/張伯行輯(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小學衍義:八十六卷: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564)。
|
|
註:小學衍義 86卷(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居業錄(張伯行):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564)。
|
|
註:居業錄(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居濟一得補遺:一卷: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564)。
|
|
註:居濟一得補遺 1卷(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性理正宗:四十卷: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564)。
|
|
註:性理正宗 40卷(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正誼堂續集:八卷: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564)。
|
|
註:正誼堂續集 8卷(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正誼堂集:十二卷: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564)。
|
|
註:正誼堂集 12卷(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洛書集解: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564)。
|
|
註:洛書集解/張伯行纂(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濂書集解: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564)。
|
|
註:濂書集解/張伯行纂(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程氏家塾分年日程原本: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564)。
|
|
註:程氏家塾分年日程原本/張伯行輯(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續困學錄:二十四卷: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564)。
|
|
註:續困學錄 24卷(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續正誼堂文集:十卷: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564)。
|
|
註:續正誼堂文集 10卷(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薛文清讀書錄:八卷: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564)。
|
|
註:薛文清讀書錄 8卷/張伯行節錄(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讀書錄(張伯行):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564)。
|
|
註:讀書錄(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近思錄集解(張伯行):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564)。
|
|
註:近思錄集解/張伯行輯(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道南原委: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564)。
|
|
註:道南原委(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道統源: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564)。
|
|
註:道統源/張伯行輯(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道統錄(張伯行):三卷: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564)。
|
|
註:道統錄 3卷/張伯行輯(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閨中寶鑑: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564)。
|
|
註:閨中寶鑑(輯)(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閩書集解: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564)。
|
|
註:閩書集解/張伯行纂(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關書集解: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564)。
|
|
註:關書集解/張伯行纂(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小學集解: |
著作年代:1725,
角色:撰著者。
|
|
出處:未知。
|
續近思錄: |
著作年代:1725,
角色:撰著者。
|
|
出處:未知。
|
學規類編: |
著作年代:1725,
角色:撰著者。
|
|
出處:未知。
|
困學錄集粹: |
著作年代:1725,
角色:撰著者。
|
|
出處:未知。
|
養正類編:十三卷: |
角色:撰著者。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564)。
|
|
註:養正類編 13卷(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近思錄十四卷: |
角色:撰著者。
|
|
出處:中國叢書綜錄(頁723-750)。
|
廣近思錄: |
著作年代:1725,
角色:編纂者。
|
|
出處:未知。
|
朱子語類輯略:八卷: |
角色:編纂者。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564)。
|
|
註:朱子語類輯略 8卷(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濂洛關閩書:十九卷: |
角色:編纂者。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564)。
|
|
註:濂洛關閩書 19卷(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