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歷或曾經到過(Id:12): |
唐朝(Id: 14488) / 關內道(Id: 14489) / 邠州14568
|
出處: 李太白全集 |
, 頁 |
註: |
卷三五《李太白年譜》:
是年改邠州爲新平郡,白有《豳歌行上新平長史粲》詩、《登新平樓》詩、《贈新平少年》詩,皆是時以後之作。 |
遊歷或曾經到過(Id:12): |
河南府(Id: 14691) / 洛陽14693
|
出處: 李太白全集 |
, 頁 |
註: |
卷一三《秋夜宿龍門香山寺,奉寄王方城十七丈,奉國瑩上人,從弟幼成、令問》
卷二三《冬夜醉宿龍門,覺起言志》 |
遊歷或曾經到過(Id:12): |
唐朝(Id: 14488) / 河南道(Id: 14690) / 宋州(Id: 14754) / 宋城14755
|
出處: 李太白全集 |
, 頁 |
註: |
卷七《鳴皋歌送岑徵君》,原註:時梁園三尺雪,在淸泠池作。 |
遊歷或曾經到過(Id:12): |
唐朝(Id: 14488) / 河南道(Id: 14690) / 兗州(Id: 14892) / 金鄉14894
|
出處: 李太白全集 |
, 頁 |
註: |
卷一六《金鄉送韋八之西京》 |
籍貫(基本地址)(Id:1): |
唐朝(Id: 14488) / 河南道(Id: 14690) / 兗州(Id: 14892) / 任城14903
|
出處: 舊唐書 |
, 頁0000 |
註: |
卷一九〇《李白傳》:
李白字太白,山東人。少有逸才,志氣宏放,飄然有超世之心。父爲任城尉,因家焉。 |
遷住地(Id:2): |
唐朝(Id: 14488) / 河南道(Id: 14690) / 兗州(Id: 14892) / 任城14903
|
出處: 李太白全集 |
, 頁 |
註: |
卷三五《李太白年譜》:
已而去之齊、魯,寓家任城,與孔巢父、韓準、裴政、張叔明、陶沔會徂徠山,酣飮縱酒,號“竹溪六逸”。 |
遊歷或曾經到過(Id:12): |
唐朝(Id: 14488) / 河南道(Id: 14690) / 兗州(Id: 14892) / 中都14905
|
出處: 李太白全集 |
, 頁 |
註: |
卷二三《魯中都東樓醉起作》 |
遊歷或曾經到過(Id:12): |
唐朝(Id: 14488) / 河南道(Id: 14690) / 曹州14928
|
出處: 李太白全集 |
, 頁 |
註: |
卷一五《留别曹南羣官之江南》
又獨孤及《毘陵集》卷一四《送李白之曹南序》 |
遊歷或曾經到過(Id:12): |
唐朝(Id: 14488) / 河東道(Id: 14999) / 太原(Id: 15052) / 太原15054
|
出處: 李太白全集 |
, 頁 |
註: |
卷三五《李太白年譜》:
開元二十三年,乙亥。(三十五歲)
太白遊太原,有《秋日於太原南栅餞陽曲王贊公賈少公石艾尹少公應舉赴上都序》。(是年太白遊太原,因南栅餞飮一序知之。《舊唐書》:開元二十三年春正月乙亥,親耕籍田,加至九推而止,卿以下終其畝。大赦天下。在京文武官及朝集採訪使,三品以上加一爵,四品以下加一階,外官賜勳一轉。其才有霸王之略,學究天人之際及堪將、帥、牧、宰者,令五品以上淸官及刺史各舉一人。致仕官量與改職,依前致仕。賜酺三日。此文所云:“今春皇帝有事千畝,湛恩八埏,大搜羣材,以緝邦政。王公以令宰見舉,賈公以王霸昇聞。”正其事也。又開元十九年春正月丙子,帝親耕于興慶宮龍池,此乃帝欲知稼穡之事,故習爲之。雖曰親耕,與籍田大禮不同,無恩典逮下,與此文所言不合,故訂其的爲是年之作。) |
遊歷或曾經到過(Id:12): |
唐朝(Id: 14488) / 河北道(Id: 15168) / 洺州(Id: 15151) / 邯鄲15162
|
出處: 李太白全集 |
, 頁 |
註: |
卷二〇《邯鄲南亭觀妓》、卷二一《登邯鄲洪波臺置酒觀發兵》、卷三〇《自廣平乘醉走馬六十里,至邯鄲,登城樓,覽古書懷》 |
遊歷或曾經到過(Id:12): |
唐朝(Id: 14488) / 山南道(Id: 15444) / 夔州(Id: 15455) / 奉節15456
|
出處: 李太白全集 |
, 頁 |
註: |
卷二二《早發白帝城》 |
遊歷或曾經到過(Id:12): |
唐朝(Id: 14488) / 山南道(Id: 15444) / 襄州(Id: 15500) / 襄陽15501
|
出處: 李太白全集 |
, 頁 |
註: |
卷一〇《憶襄陽舊遊贈馬少府巨》 |
遊歷或曾經到過(Id:12): |
唐朝(Id: 14488) / 山南道(Id: 15444) / 鄧州(Id: 15511) / 南陽15513
|
出處: 李太白全集 |
, 頁 |
註: |
卷二三《憶崔郞中宗之遊南陽,遺吾孔子琴,撫之潸然感舊》 |
遊歷或曾經到過(Id:12): |
唐朝(Id: 14488) / 淮南道(Id: 15690) / 揚州15691
|
出處: 李太白全集 |
, 頁 |
註: |
卷三五《李太白年譜》:
開元十三年,乙丑。(二十五歲)
太白出遊襄、漢,南泛洞庭,東至金陵、揚州,更客汝、海,還憩雲夢。 |
遊歷或曾經到過(Id:12): |
唐朝(Id: 14488) / 淮南道(Id: 15690) / 楚州(Id: 15704) / 安宜15707
|
出處: 李太白全集 |
, 頁 |
註: |
卷九有《贈徐安宜》詩,王琦解題以為:“唐時淮南道楚州有安宜縣,上元三年,以其地得定國寶十三枚,因改元寶應,乃改安宜縣爲寶應縣。徐蓋爲安宜令者也。”
安旗、薛天緯編《李白年譜》據詩中“遊子滯安邑,懷恩未忍辭”二句,認為李白其時受徐令款待,在此滯留甚久。 |
遊歷或曾經到過(Id:12): |
唐朝(Id: 14488) / 淮南道(Id: 15690) / 和縣(Id: 15716) / 歷陽15717
|
出處: 李太白全集 |
, 頁 |
註: |
卷三五《李太白年譜》:
上元二年,辛丑。(是年九月制,去上元年號,但稱元年,以建子月爲歲首。六十一歲)
太白遊金陵,又往來宣城、歷陽二郡間。 |
遊歷或曾經到過(Id:12): |
唐朝(Id: 14488) / 淮南道(Id: 15690) / 舒州15733
|
出處: 李太白全集 |
, 頁 |
註: |
卷二四《避地司空原言懷》 |
遊歷或曾經到過(Id:12): |
唐朝(Id: 14488) / 江南道(Id: 15740) / 潤州15741
|
出處: 李太白全集 |
, 頁 |
註: |
《李太白全集》卷三五《李太白年譜》:
天寶十三載,甲午。(五十四歲)太白遊廣陵,與魏萬相遇,遂同舟入秦淮,上金陵,與萬相別,復往來宣城諸處。 |
遊歷或曾經到過(Id:12): |
唐朝(Id: 14488) / 江南道(Id: 15740) / 潤州15741
|
出處: 李太白全集 |
, 頁 |
註: |
卷三五《李太白年譜》:
上元二年,辛丑。(是年九月制,去上元年號,但稱元年,以建子月爲歲首。六十一歲)
太白遊金陵,又往來宣城、歷陽二郡間。 |
遊歷或曾經到過(Id:12): |
唐朝(Id: 14488) / 江南道(Id: 15740) / 台州15837
|
出處: 李太白全集 |
, 頁 |
註: |
卷二一《天台曉望》 |
遊歷或曾經到過(Id:12): |
唐朝(Id: 14488) / 江南道(Id: 15740) / 鄂州(Id: 15851) / 武昌15854
|
出處: 李太白全集 |
, 頁 |
註: |
卷二二《陪宋中丞武昌夜飲懷古》 |
遊歷或曾經到過(Id:12): |
唐朝(Id: 14488) / 江南道(Id: 15740) / 沔州15858
|
出處: 李太白全集 |
, 頁 |
註: |
卷二〇《泛沔州城南郞官湖幷序》 |
遊歷或曾經到過(Id:12): |
唐朝(Id: 14488) / 江南道(Id: 15740) / 岳州15883
|
出處: 李太白全集 |
, 頁 |
註: |
卷二三《春滯沅湘,有懷山中》,王琦註云:“《史記》:浩浩沅、湘兮。《正義》曰:《說文》云:沅水出牂牁東北,流入江。湘水出零陵縣海山北,入江。按二水皆經岳州而入大江也。後人以沅、湘爲岳州之異稱。” |
遊歷或曾經到過(Id:12): |
唐朝(Id: 14488) / 江南道(Id: 15740) / 岳州(Id: 15883) / 巴陵15884
|
出處: |
, 頁 |
註: |
安旗、薛天緯編《李白年譜》:
夏遊洞庭。見《上安州裴長史書》:“昔與蜀中友人吳指南同遊於楚,指南死於洞庭之上。……炎月伏尸,泣盡而繼之以血。……遂權殯於湖側,便之金陵。” |
遊歷或曾經到過(Id:12): |
唐朝(Id: 14488) / 江南道(Id: 15740) / 江州(Id: 15926) / 潯陽15927
|
出處: |
, 頁 |
註: |
安旗、薛天緯編《李白年譜》言李白於開元十三年由洞庭至金陵途中登廬山。 |
遷住地(Id:2): |
唐朝(Id: 14488) / 江南道(Id: 15740) / 宣州(Id: 15948) / 當塗15953
|
出處: 李太白全集 |
, 頁 |
註: |
卷三五《李太白年譜》:
寶應元年,壬寅。*是年四月甲子改元寶應,復以正月爲歲首。己巳,代宗卽位。六十二歲)
時李陽冰爲當塗令,太白往依之,十一月以疾卒,年六十二。 |
葬地(Id:9): |
唐朝(Id: 14488) / 江南道(Id: 15740) / 宣州(Id: 15948) / 當塗15953
|
出處: 李太白全集 |
, 頁 |
註: |
卷三一,李華撰《故翰林學士李君墓誌幷序》:
嗚呼!姑熟東南,靑山北址,有唐高士李白之墓。 |
死所(Id:10): |
唐朝(Id: 14488) / 江南道(Id: 15740) / 宣州(Id: 15948) / 當塗15953
|
出處: 李太白全集 |
, 頁 |
註: |
卷三五《李太白年譜》:寶應元年,壬寅。(是年四月甲子改元寶應,復以正月爲歲首。己巳,代宗卽位。六十二歲)
時李陽冰爲當塗令,太白往依之,十一月以疾卒,年六十二。 |
遊歷或曾經到過(Id:12): |
唐朝(Id: 14488) / 江南道(Id: 15740) / 宣州(Id: 15948) / 當塗15953
|
出處: 李太白全集 |
, 頁 |
註: |
卷二二《夜泊牛渚懷古》 |
遊歷或曾經到過(Id:12): |
唐朝(Id: 14488) / 江南道(Id: 15740) / 宣州(Id: 15948) / 溧陽15955
|
出處: 李太白全集 |
, 頁 |
註: |
卷六《猛虎行》等 |
遊歷或曾經到過(Id:12): |
唐朝(Id: 14488) / 江南道(Id: 15740) / 永州(Id: 15998) / 零陵15999
|
出處: 全唐詩:九百卷 |
, 頁 |
註: |
卷二三五,賈至《洞庭送李十二赴零陵》 |
祖籍(Id:5): |
唐朝(Id: 14488) / 隴右道(Id: 16689) / 秦州(Id: 16690) / 成紀16695
|
出處: Pers DB / 唐代人物知識ベース |
, 頁pers01170 |
註: |
隴西/成紀(唐代人物知識ベース)。 |
遊歷或曾經到過(Id:12): |
唐朝(Id: 14488) / 關內道(Id: 14489) / 京兆府(Id: 14490) / 長安400001
|
出處: |
, 頁 |
註: |
安旗、薛天緯編《李白年譜》言李白於開元十八年初夏往長安。 |
遊歷或曾經到過(Id:12): |
唐朝(Id: 14488) / 關內道(Id: 14489) / 京兆府(Id: 14490) / 長安400001
|
出處: 李太白全集 |
, 頁 |
註: |
卷三五《李太白年譜》:
按李陽冰及樂史《序》,皆言天寶中召入翰林。劉全白《碣記》、范傳正《新墓碑》云天寶初。太白代宋中丞作自薦表,亦曰:“天寶初,五府交辟,不求聞達,亦由子眞谷口,名動京師。上皇聞而悅之,召入禁掖。旣潤色於鴻業,亦間草於王言,雍容揄揚,特見褒賞。”考其時,當在天寶元、二年間。蓋太白爲知章所薦,而知章之辭職在天寶二年之十二月,其祖餞出京,在三年之正月,則太白之因其薦而入朝及爲飮中八仙之遊,在二年十二月以前,不居然可知乎? |
遷住地(Id:2): |
蜀400070
|
出處: Pers DB / 唐代人物知識ベース |
, 頁pers01170 |
註: |
蜀(唐代人物知識ベース)。 |
遊歷或曾經到過(Id:12): |
唐朝(Id: 14488) / 河南道(Id: 14690) / 魯郡400379
|
出處: 李太白全集 |
, 頁 |
註: |
卷一九《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
遊歷或曾經到過(Id:12): |
唐朝(Id: 14488) / 河北道(Id: 15168) / 鄴郡400387
|
出處: 李太白全集 |
, 頁 |
註: |
卷九《鄴中贈王大,勸入高鳳石門山幽居》 |
遊歷或曾經到過(Id:12): |
唐朝(Id: 14488) / 河北道(Id: 15168) / 魏郡400402
|
出處: 李太白全集 |
, 頁 |
註: |
卷一五《魏郡别蘇明府,因北遊》 |
遊歷或曾經到過(Id:12): |
唐朝(Id: 14488) / 江南道(Id: 15740) / 吳郡400405
|
出處: 李太白全集 |
, 頁 |
註: |
卷二二《蘇臺覽古》 |
遊歷或曾經到過(Id:12): |
唐朝(Id: 14488) / 上洛郡400974
|
出處: 李太白全集 |
, 頁 |
註: |
卷二二《過四皓墓》;卷二〇《春陪商州裴使君遊石娥溪》 |
遊歷或曾經到過(Id:12): |
唐朝(Id: 14488) / 河南府(Id: 404922) / 潁陽401888
|
出處: 李太白全集 |
, 頁 |
註: |
卷一三《聞丹丘子於城北山營石門幽居,中有高鳳遺跡,僕離羣遠懷,亦有棲遁之志,因敍舊以寄之》
春華滄江月,秋色碧海雲。離居盈寒暑,對此長思君。思君楚水南,望君淮山北。夢魂雖飛來,會面不可得。疇昔在嵩陽,同衾臥羲皇。綠蘿笑簪紱,丹壑賤巖廊。晚塗各分析,乘興任所適。僕在雁門關,君爲峨嵋客。心懸萬里外,影滯兩鄕隔。長劍復歸來,相逢洛陽陌。陌上何喧喧,都令心意煩。迷津覺路失,託勢隨風翻。以茲謝朝列,長嘯歸故園。故園恣閑逸,求古散縹帙。久欲入名山,婚娶殊未畢。人生信多故,世事豈惟一。念此憂如焚,悵然若有失。聞君臥石門,宿昔契彌敦。方從桂樹隱,不羨桃花源。高風起遐曠,幽人跡復存。松風淸瑤瑟,溪月湛芳樽。安居偶佳賞,丹心期此論。
又卷一五《潁陽別元丹丘之淮陽》:
吾將元夫子,異姓爲天倫。本無軒裳契,素以烟霞親。嘗恨迫世網,銘意俱未伸。松柏雖寒苦,羞逐桃李春。悠悠市朝間,玉顏日緇磷。所共重山岳,所得輕埃塵。精魄漸蕪穢,衰老相憑因。我有錦囊訣,可以持君身。當餐黃金藥,去爲紫陽賓。萬事難並立,百年猶崇晨。別爾東南去,悠悠多悲辛。前志庶不易,遠途期所遵。已矣歸去來,白雲飛天津。 |
遊歷或曾經到過(Id:12): |
唐朝(Id: 14488) / 陳州402178
|
出處: 李太白全集 |
, 頁 |
註: |
卷一五《潁陽別元丹丘之淮陽》 |
遊歷或曾經到過(Id:12): |
唐朝(Id: 14488) / 廣陵郡402328
|
出處: 李太白全集 |
, 頁 |
註: |
《李太白全集》卷三五《李太白年譜》:
天寶十三載,甲午。(五十四歲)太白遊廣陵,與魏萬相遇,遂同舟入秦淮,上金陵,與萬相別,復往來宣城諸處。 |
遊歷或曾經到過(Id:12): |
唐朝(Id: 14488) / 歷陽郡(Id: 402334) / 歷陽402339
|
出處: 李太白全集 |
, 頁 |
註: |
卷三五《李太白年譜》:
上元二年,辛丑。(是年九月制,去上元年號,但稱元年,以建子月爲歲首。六十一歲)
太白遊金陵,又往來宣城、歷陽二郡間。 |
遊歷或曾經到過(Id:12): |
唐朝(Id: 14488) / 信州(Id: 403636) / 巫山403643
|
出處: |
, 頁 |
註: |
安旗、薛天緯編《李白年譜》言開元十三年,李白於春三月出峽,經巫山,過荊門,到江陵。 |
遊歷或曾經到過(Id:12): |
唐朝(Id: 14488) / 渝州403754
|
出處: |
, 頁 |
註: |
安旗、薛天緯《李白年譜》:
李白二十四歲。離家遠遊。見《上安州裴長史書》:“以為士生則桑弧蓬矢,射於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再遊成都、峨眉,然後買舟東下,至渝州。見《峨眉山月歌》,詩有句云:“夜發清溪向三峽。”清溪驛在嘉州犍為縣。 |
遊歷或曾經到過(Id:12): |
唐朝(Id: 14488) / 益州403824
|
出處: 李太白全集 |
, 頁 |
註: |
卷三五《李太白年譜》:
開元八年,庚申。太白年二十。性倜儻,喜縱橫術,擊劍,爲任俠,嘗手刃數人。輕財重施,不事產業。是年,禮部尙書蘇頲出爲益州長史。太白於路中投刺,頲待以布衣之禮,因謂羣寮曰:“此子天才英麗,下筆不休,雖風力未成,且見專車之骨。若廣之以學,可以相如比肩。”逸人東嚴子者,隱於岷山之陽,太白從之遊,巢居數年,不跡城市。養奇禽千計,呼皆就掌取食,了無驚猜。郡守聞而異之,詣廬親覩,因舉二人以有道科,並不起。 |
遊歷或曾經到過(Id:12): |
唐朝(Id: 14488) / 晉州(Id: 401371) / 岳陽404546
|
出處: 李太白全集 |
, 頁 |
註: |
卷三五《李太白年譜》:
乾元二年,己亥。(五十九歲)未至夜郞,遇赦得釋。(按《唐書·本紀》,乾元元年二月丁未,以改元大赦。四月乙卯,以有事南郊大赦。十月甲辰,以册立太子大赦。二年三月丁亥,以旱降死罪,流以下原之。公之遇赦當在此數月中。)還憩江夏、岳陽,復如尋陽。 |
遊歷或曾經到過(Id:12): |
唐朝(Id: 14488) / 汝州404976
|
出處: 李太白全集 |
, 頁 |
註: |
卷三五《李太白年譜》:
開元十三年,乙丑。(二十五歲)
太白出遊襄、漢,南泛洞庭,東至金陵、揚州,更客汝、海,還憩雲夢。故相許圉師家以孫女妻之,遂留安陸者十年。 |
遊歷或曾經到過(Id:12): |
唐朝(Id: 14488) / 兗州(Id: 405188) / 乾封405202
|
出處: 李太白全集 |
, 頁 |
註: |
《李太白全集》卷二〇《遊泰山》六首其一:
四月上泰山,石平御道開。六龍過萬壑,澗谷隨縈迴。馬跡遶碧峰,於今滿靑苔。飛流灑絕巘,水急松聲哀。北眺崿嶂奇,傾崖向東摧。洞門閉石扇,地底興雲雷。登高望蓬、瀛,想象金銀臺。天門一長嘯,萬里淸風來。玉女四五人,飄颻下九垓。含笑引素手,遺我流霞杯。稽首再拜之,自愧非仙才。曠然小宇宙,棄世何悠哉。 |
遊歷或曾經到過(Id:12): |
唐朝(Id: 14488) / 兗州(Id: 405188) / 乾封405202
|
出處: 李太白全集 |
, 頁 |
註: |
卷三五《李太白年譜》:
已而去之齊、魯,寓家任城,與孔巢父、韓準、裴政、張叔明、陶沔會徂徠山,酣飮縱酒,號“竹溪六逸”。 |
遷住地(Id:2): |
唐朝(Id: 14488) / 安陸郡(Id: 402451) / 安陸405292
|
出處: 李太白全集 |
, 頁 |
註: |
卷三五《李太白年譜》:
開元十三年,乙丑。二十五歲
太白出遊襄、漢,南泛洞庭,東至金陵、揚州,更客汝、海,還憩雲夢。故相許圉師家以孫女妻之,遂留安陸者十年。以上遊歷之處,略見上安州李長史、裴長史二書中,其歲月皆無可考。而娶于許氏,約計當在是年之後,故幷敍于此。 |
遊歷或曾經到過(Id:12): |
唐朝(Id: 14488) / 潤州405333
|
出處: |
, 頁 |
註: |
安旗、薛天緯編《李白年譜》:
秋遊金陵。 |
遊歷或曾經到過(Id:12): |
唐朝(Id: 14488) / 會稽郡(Id: 402571) / 剡縣405406
|
出處: 李太白全集 |
, 頁 |
註: |
卷三五《李太白年譜》:
天寶元年,壬午。(四十二歲)時太白遊會𥡴,與道士吳筠共居剡中。 |
遊歷或曾經到過(Id:12): |
唐朝(Id: 14488) / 會稽郡(Id: 402571) / 剡縣405406
|
出處: 李太白全集 |
, 頁 |
註: |
卷三五《李太白年譜》:
肅宗至德元載,丙申。(卽天寶十五載也。七月,肅宗卽位於靈武,始改元至德。五十六歲)太白自宣城之溧陽,又之剡中,遂入廬山。永王璘爲江陵府都督,充山南東路及嶺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節度使,重其才名,辟爲府僚佐。及璘擅引舟師東下,脅以偕行。 |
遊歷或曾經到過(Id:12): |
唐朝(Id: 14488) / 宣州(Id: 405615) / 宣城405618
|
出處: 李太白全集 |
, 頁 |
註: |
卷三五《李太白年譜》:
天寶十三載,甲午。(五十四歲)太白遊廣陵,與魏萬相遇,遂同舟入秦淮,上金陵,與萬相別,復往來宣城諸處。 |
遊歷或曾經到過(Id:12): |
唐朝(Id: 14488) / 宣州(Id: 405615) / 涇縣405622
|
出處: 李太白全集 |
, 頁 |
註: |
卷二二《下涇縣陵陽溪至澀灘》等 |
遊歷或曾經到過(Id:12): |
唐朝(Id: 14488) / 宣州(Id: 405615) / 秋浦405626
|
出處: 李太白全集 |
, 頁 |
註: |
卷二〇《秋浦清溪雪夜對酒,客有唱鷓鴣者》 |
遊歷或曾經到過(Id:12): |
唐朝(Id: 14488) / 宣州(Id: 405615) / 南陵405629
|
出處: 李太白全集 |
, 頁 |
註: |
卷一五《南陵別兒童入京》 |
遊歷或曾經到過(Id:12): |
唐朝(Id: 14488) / 江州405647
|
出處: |
, 頁 |
註: |
安旗、薛天緯編《李白年譜》:
途中登廬山。有《望廬山瀑布二首》。 |
遊歷或曾經到過(Id:12): |
唐朝(Id: 14488) / 潯陽郡(Id: 402754) / 彭澤405650
|
出處: 李太白全集 |
, 頁 |
註: |
卷三五《李太白年譜》:
至德二載,丁酉。(五十七歲)二月,永王璘兵敗,太白亡走彭澤,坐繫尋陽獄。 |
遊歷或曾經到過(Id:12): |
唐朝(Id: 14488) / 江夏郡(Id: 402758) / 江夏405656
|
出處: 李太白全集 |
, 頁 |
註: |
李白在去往夜郎途中及遇赦返回時都曾經過江夏。
卷三五《李太白年譜》:
乾元元年,戊戌。(卽至德三年也。二月改乾元,復以載爲年。五十八歲)終以永王事長流夜郞,遂泛洞庭,上三峽至巫山。……有《流夜郞於烏江留別宗十六璟》詩……《張相公出鎭荆州尋除太子詹事予時流夜郞行至江夏與張公相去千里公因太府丞王昔使車寄羅衣二事及五月五日贈予詩予答以此》詩……
乾元二年,己亥。(五十九歲)未至夜郞,遇赦得釋。(按《唐書·本紀》,乾元元年二月丁未,以改元大赦。四月乙卯,以有事南郊大赦。十月甲辰,以册立太子大赦。二年三月丁亥,以旱降死罪,流以下原之。公之遇赦當在此數月中。)還憩江夏、岳陽,復如尋陽。 |
流放之地(Id:17): |
唐朝(Id: 14488) / 夜郎郡(Id: 403508) / 夜郎406102
|
出處: 舊唐書 |
, 頁 |
註: |
實則未至,遇赦而還。
《舊唐書》卷一九〇《李白傳》:
永王謀亂,兵敗,白坐長流夜郞。
《李太白全集》卷三五《李太白年譜》:
乾元元年,戊戌。(卽至德三年也。二月改乾元,復以載爲年。五十八歲)終以永王事長流夜郞,遂泛洞庭,上三峽至巫山。……
乾元二年,己亥。(五十九歲)未至夜郞,遇赦得釋。 |
遊歷或曾經到過(Id:12): |
唐朝(Id: 14488) / 荊州(Id: 406208) / 江陵406212
|
出處: |
, 頁 |
註: |
安旗、薛天緯編《李白年譜》:
春三月出峽,經巫山,過荊門,到江陵。有《宿巫山下》《渡荊門送別》《荊門浮舟望蜀江》等詩紀其行。……在江陵遇道士司馬承禎,作《大鵬遇希有鳥賦》,後重新改定,名《大鵬賦》。 |
遊歷或曾經到過(Id:12): |
唐朝(Id: 14488) / 犍為郡(Id: 403831) / 峨眉406361
|
出處: 李太白全集 |
, 頁 |
註: |
卷三五《李太白年譜》:
開元十三年,乙丑。太白出遊襄、漢,南泛洞庭,東至金陵、揚州,更客汝、海,還憩雲夢。故相許圉師家以孫女妻之,遂留安陸者十年。《訪戴天山道士不遇》詩、《登峨嵋山》詩、《登錦城散花樓》詩,在蜀所作者,皆是年以前詩。 |
出生地(Id:8): |
唐朝(Id: 14488) / 綿州406400
|
出處: 李太白全集 |
, 頁 |
註: |
卷三五引《輿地廣記》曰:綿州彰明縣有唐李白碑,白之先世嘗流雋州,其後內移,白生于此縣。
又安旗、薛天緯編《李白年譜》列舉李白出生地的不同說法如下:
生于蜀之说,主要见于以下诸家:一、李阳冰《草堂集序》,谓白之父“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二、魏颢《李翰林集序》,谓白“身既生蜀,则江山英秀”。三、范传正《李白新墓碑》,谓白之父“神龙初,潜还广汉……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复姓”。四、《新唐书》本传,谓白之先人“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名之”。五、宋欧阳忞《舆地广记》云:“绵州彰明县有唐李白碑……白生于此县。”此碑今已不存,然宋乐史所撰《太平寰宇记》亦云:“绵州彰明县有李太白碑,在宁梵寺门下,梓州刺史于邵文。”宋王存等《元丰九域志》亦云:“绵州有李太白碑,唐梓州刺史于邵文。”或则此碑宋时尚存。据碑所载,白生于彰明。六、明杨慎《升庵文集》引《成都古今记》云:“李白生于彰明之青莲乡。”七、王琦《李太白年谱》,正文中于李白生地虽未断言,然于后记中却直言“太白生于蜀中”。
然生于蜀之说,与李阳冰、范传正所记白之父“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及“神龙初,潜还广汉”之事相牴牾。神龙元年,白已五岁。故王琦《李太白年谱》疑“神龙之年号乃神功之讹”(神功元年为公元697年,是年九月改元神功,翌年正月又改元圣历)。王琦此一推断虽无有力证据,但揆以情理,容或可通。神功、神龙,仅一字之差,功、龙二字又因迭韵而音相近,言谈笔下误以此为彼,颇属可能。王琦之说出,后遂有从之者。如戚维翰之《李白研究》、复旦大学中文系选注之《李白诗选》前言(1961年版),对王琦的推断均表赞同。
生于西域之说,各家具体说法又有不同。如陈寅恪笼统谓“生于西域”,见《李太白氏族之疑问》。胡怀琛谓“生在坦逻斯城”,见《李太白的国籍问题》。李长之谓“生于苏俄属的中亚细亚”,见《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一九七一年,郭沫若之专著《李白与杜甫》问世,是书以专章考证李白生地,断为“中亚细亚的碎叶城”。于是,李白生于碎叶之说遂风行一时。
关于碎叶,据史书大量记载及历史地理学研究,肯定其在唐代属中国版图无疑,李白先世曾寓居其地亦属可能。然李白是否生于碎叶,郭说证据不足,尚有异议,不能作为定论。 |
遷住地(Id:2): |
唐朝(Id: 14488) / 巴西郡(Id: 403860) / 昌明406410
|
出處: 唐詩紀事 |
, 頁 |
註: |
卷一八引東蜀楊天惠《彰明逸事》:
隱居戴天大匡山,往來旁郡,依潼江趙徵君蕤。 |
遷住地(Id:2): |
唐朝(Id: 14488) / 茂州406556
|
出處: 李太白全集 |
, 頁 |
註: |
卷三五《李太白年譜》:
逸人東嚴子者,隱於岷山之陽,(東嚴子,姓名不可考。楊升庵以爲卽徵君趙蕤,梓州鹽亭人,字雲卿者是。又曰:岷山之陽,卽指匡山。杜子美贈詩所謂“匡山讀書處”。其說見《晏公類要》。鄭谷詩所謂“雪下文君沽酒店,雲藏李白讀書山”者也。俱恐未是。)太白從之遊,巢居數年,不跡城市。 |
遊歷或曾經到過(Id:12): |
唐朝(Id: 14488) / 下邳郡(Id: 402130) / 下邳406860
|
出處: 李太白全集 |
, 頁 |
註: |
卷二二《經下邳圯橋懷張子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