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499

CBDB ID: 58499
索引/中文/英文名稱: /愛新覺羅都爾嘉/Aixinjueluo Duerjia
指數年 (index year): 1742
生年: 未詳(Id: 0)
卒年: 清(Id: 20)嘉慶(Id: 663)10年 (1805)
朝代: 清(Id: 20)
為女性: 0
郡望: 【未詳】(ID: 0)
Index year algorithmically generated: Rule 2;

人名權威資料鏈接:
跳轉

出處:
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Id: 9602), 頁1754

別名: 别名、曾用名(Id:3)愛新覺羅都爾嘉。

地理資訊:
八旗清代(Id:13):  清朝(Id: 6756) / 八旗(Id: 20049) / 滿洲正白旗20052
出處: 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頁1754
滿洲正白旗(中央研究院人名權威資料)。

任官:
 ▪ 辦事大臣 地點: 西寧。起始年: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tts_no=1754)。
:西寧辦事大臣
 ▪ 襲 奉恩將軍 起始年: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tts_no=1754)。
:奉恩將軍
 ▪ 副都統 地點: 密雲。起始年: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tts_no=1754)。
:密雲副都統
 ▪ 護軍參領 起始年: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tts_no=1754)。
:護軍參領
 ▪ 將軍 地點: 盛京。起始年: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tts_no=1754)。
:盛京將軍
 ▪ 旗護軍統領 地點: 正黃旗。起始年: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tts_no=1754)。
:正黃旗護軍統領
 ▪ 旗護軍統領 地點: 鑲黃旗。起始年: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tts_no=1754)。
:鑲黃旗護軍統領
 ▪ 旗蒙古副都統 地點: 鑲白旗。起始年: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tts_no=1754)。
:鑲白旗蒙古副都統
 ▪ 三等侍衛 起始年: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tts_no=1754)。
:三等侍衛
 ▪ 鑲白旗滿洲副都統 地點: 鑲白旗。起始年: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tts_no=1754)。
:鑲白旗滿洲副都統
 ▪ 正紅旗蒙古副都統 地點: 正紅旗。起始年: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tts_no=1754)。
:正紅旗蒙古副都統
 ▪ 總管內務府大臣 起始年: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tts_no=1754)。
:總管內務府大臣

親屬關係:
弟(B-):  愛新覺羅都爾哈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754)。
從子;姪子(BS):  愛新覺羅木蘭布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754)。
從子;姪子(BS):  愛新覺羅吉倫布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754)。
從子;姪子(BS):  愛新覺羅花連布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754)。
從子;姪子(BS):  愛新覺羅阿顏布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754)。
從子;姪子(BS):  愛新覺羅揚阿布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754)。
從子;姪子(BS):  愛新覺羅僧額布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754)。
從子;姪子(BS):  愛新覺羅團多布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754)。
從子;姪子(BS):  愛新覺羅賡音布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754)。
子(S):  愛新覺羅阿尼雅布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754)。
子(S):  愛新覺羅阿誠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754)。
子(S):  愛新覺羅懷塔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754)。
子(S):  愛新覺羅綳武布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754)。
孫(SS):  愛新覺羅布扎納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754)。
孫(SS):  愛新覺羅布爾善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754)。
孫(SS):  愛新覺羅博明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