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888

CBDB ID: 65888
索引/中文/英文名稱: /鄭燮/Zheng Xie
指數年 (index year): 1693
生年: 清(Id: 20)康熙(Id: 660)32年 (1693)
卒年: 清(Id: 20)乾隆(Id: 662)30年 (1765)
享年: 73
朝代: 清(Id: 20)
為女性: 0
郡望: 【未詳】(ID: 0)
《清代人物生卒年表》定其生卒年為康熙32年~乾隆30年。 《清代人物生卒年表》原注:「鄭燮卒於乾隆三十年十二月十二日,公曆為1766年1月22日。」 【參考《清代人物生卒年表》#15520.】

人名權威資料鏈接:
跳轉

出處:
清朝畫徵錄(Id: 62087), 頁
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Id: 9602), 頁9374

別名: 未詳(Id:0)乾隆東村書畫史,字(Id:4)克柔,未詳(Id:0)剋柔,未詳(Id:0)徐門藤下牛馬走,未詳(Id:0)所南翁後人,室名、別號(Id:5)板橋,未詳(Id:0)板橋道人,未詳(Id:0)樗散,未詳(Id:0)樗散人,室名、別號(Id:5)橄欖軒,室名、別號(Id:5)淸暉書屋,未詳(Id:0)濰夷長,室名、別號(Id:5)無數青山拜草廬,室名、別號(Id:5)然藜閣,未詳(Id:0)爽鳩氏,未詳(Id:0)老畫師,字(Id:4)近人,未詳(Id:0)鄭大,室名、別號(Id:5)銅菩薩庵,未詳(Id:0)闆橋,室名、別號(Id:5)雪浪齋,未詳(Id:0)風子。

地理資訊:
籍貫(基本地址)(Id:1):  清朝(Id: 6756) / 江蘇省(Id: 7512) / 揚州府(Id: 7569) / 興化7574
出處: 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頁9374
江蘇省-揚州府-興化縣(中央研究院人名權威資料)。

入仕:
入仕門 進士類(Id:040101)
入仕別 科舉: 進士(籠統)(Id:36)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頁9374

入仕門 舉人科(Id:040102)
入仕別 科舉: 鄉貢舉人(Id:39)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頁9374

入仕門 生員(Id:040103)
入仕別 增廣生; 增廣生員(Id:191)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頁9374

任官:
 ▪ 縣知縣 地點: 范縣。起始年: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tts_no=9374)。
:山東范縣知縣
 ▪ 縣知縣 地點: 濰縣。起始年: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tts_no=9374)。
:山東濰縣知縣

社會區分:
書法家(Id: 9)
畫家(Id: 71)
詩人(Id: 114)
詞人(Id: 235)

社會關係:
友:  高鳳翰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9374)。
友:  圖清格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9374;9374)。
友:  李觶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9374;9374)。

著述:
板橋全集:四卷 角色:未詳。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9374)。
  :板橋全集 4卷(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板橋詞鈔:一卷 角色:未詳。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9374)。
  :板橋詞鈔 1卷(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板橋詩 角色:未詳。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9374)。
  :板橋詩(手書)(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板橋詩詞文鈔題畫記 角色:未詳。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9374)。
  :板橋詩詞文鈔題畫記(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板橋詩鈔:四卷 角色:未詳。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9374)。
  :板橋詩鈔 4卷;詞鈔 1卷;道情 1卷;家書 1卷;題畫 1卷(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板橋集 角色:未詳。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9374)。
  :板橋集(包括詩鈔 3卷;詞鈔;道情;題畫;家書)(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板橋雜著 角色:未詳。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9374)。
  :板橋雜著(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鄭板橋題畫:一卷 角色:未詳。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9374)。
  :鄭板橋題畫 1卷(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板橋題畫一卷 角色:撰著者。
  出處:中國叢書綜錄(頁912-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