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574

CBDB ID: 131574
索引/中文/英文名稱: /焦芳/Jiao Fang
指數年 (index year): 1434
指數地址 (index address): 泌陽(Id: 5121)
生年: 未詳(Id: 0)
卒年: 未詳(Id: 0)
朝代: 明(Id: 19)
為女性: 0
郡望: 【未詳】(ID: 0)
Index year algorithmically generated: Rule 5; 明人傳記資料索引頁碼676

人名權威資料鏈接:
跳轉

出處:
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Id: 9602), 頁23459
IHP created
明清進士題名錄索引(Id: 38286), 頁638
明人傳記資料索引(Id: 27147), 頁7051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ctext)(Id: 66734), 頁910560
南陽府志(Id: 6243), 頁lgid=878734

別名: 行第(Id:7)一,字(Id:4)孟陽,室名、別號(Id:5)守靜。

地理資訊:
籍貫(基本地址)(Id:1):  明朝(Id: 4329) / 河南布政司(Id: 5021) / 南陽府(Id: 5117) / 泌陽5121
出處: 明人傳記資料索引 , 頁7051
河南泌陽人
戶籍地(Id:16):  明朝(Id: 4329) / 河南布政司(Id: 5021) / 南陽府(Id: 5117) / 泌陽5121
出處: 明清進士題名錄索引 , 頁0638

入仕:
入仕門 進士類(Id:040101)
入仕別 科舉: 進士(籠統)(Id:36)
出處:天順八年進士登科錄:一卷  頁第二甲第三十九名

入仕門 舉人科(Id:040102)
入仕別 科舉: 鄉貢舉人(Id:39)
出處:天順八年進士登科錄:一卷  頁第二甲第三十九名

入仕門 生員(Id:040103)
入仕別 學校: 生員(庠生)(Id:47)
出處:天順八年進士登科錄:一卷  頁第二甲第三十九名

任官:
 ▪ 授 翰林院編修 出處:南陽府志(頁lgid=878734)。
 ▪ 充 經筵講官 出處:南陽府志(頁lgid=878734)。
 ▪ 吏部尚書 出處:南陽府志(頁lgid=878734)。
 ▪ 少師 出處:南陽府志(頁lgid=878734)。
 ▪ 遷 侍講學士 出處:南陽府志(頁lgid=878734)。
 ▪ 太常寺少卿 出處:南陽府志(頁lgid=878734)。
 ▪ 兼 太子太師 出處:南陽府志(頁lgid=878734)。
 ▪ 遷 提學副使 地點: 湖廣布政司出處:南陽府志(頁lgid=878734)。
 ▪ 通政使司右通政 出處:南陽府志(頁lgid=878734)。
 ▪ 降 同知 地點: 桂陽州出處:南陽府志(頁lgid=878734)。
 ▪ 州同知 地點: 桂陽。起始年: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tts_no=23459)。
:湖廣桂陽州同知
 ▪ 通政司右通政 地點: 南京。起始年: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tts_no=23459)。
:南京通政司右通政
 ▪ 通政司右通政 地點: 南京。起始年: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tts_no=23459)。
:南京通政司右通政
 ▪ 光祿大夫 出處:南陽府志(頁lgid=878734)。
 ▪ 華蓋殿大學士 出處:南陽府志(頁lgid=878734)。
 ▪ 知州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tts_no=23459)。
:山西霍州知州

親屬關係:
弟(B-):  焦蘭   出處:天順八年進士登科錄:一卷(頁第二甲第三十九名)。
父(F):  焦宣   出處:天順八年進士登科錄:一卷(頁第二甲第三十九名)。
祖父(FF):  焦顯   出處:天順八年進士登科錄:一卷(頁第二甲第三十九名)。
曾祖(FFF):  焦成   出處:天順八年進士登科錄:一卷(頁第二甲第三十九名)。
高祖;四世祖(FFFF):  焦義   出處:南陽府志(頁lgid=878734)。
母(M):  衛氏(焦芳母)   出處:天順八年進士登科錄:一卷(頁第二甲第三十九名)。
妻子(W):  呂氏(焦芳妻)   出處:天順八年進士登科錄:一卷(頁第二甲第三十九名)。

社會關係:
傳記作者為Y:  毛奇齡  【焦芳傳 / 西河合集】
      出處:明人傳記資料索引(頁7051)。
畫贊(畫像記)由Y所作:  倪岳  【翰林同年會圖記 / 青谿漫稿】
      出處:明人傳記資料索引(頁7051)。
被致書由Y:  程敏政  【與焦學士孟陽書】
      出處:篁墩文集(頁卷55)。
收到Y的答書:  程敏政  【復焦孟陽舊寅長】
      出處:篁墩文集(頁卷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