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DB ID: 35085 |
索引/中文/英文名稱: /武億/Wu Yi |
指數年 (index year): 1745 |
指數地址 (index address): 偃師(Id: 8191)
|
生年:
清(Id: 20)乾隆(Id: 662)10年 (1745)
|
卒年:
清(Id: 20)嘉慶(Id: 663)4年 (1799)
|
享年: 55 |
朝代: 清(Id: 20) |
為女性: 0 |
郡望: 【未詳】(ID: 0)
|
註: |
Wu(6) Yi [35085] Zhu Gui, WJ, 5.100-102. 《清代人物生卒年表》定其生卒年為乾隆10年~嘉慶4年。 【參考《清代人物生卒年表》#13933.】 |
|
出處: |
明清進士題名錄索引(Id: 38286), 頁584 |
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Id: 9602), 頁9325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ctext)(Id: 66734), 頁997828 |
|
別名:
室名、別號(Id:5)半石山人,字(Id:4)小石,未詳(Id:0)小石山房,字(Id:4)授堂,室名、別號(Id:5)授經堂,字(Id:4)虛谷,未詳(Id:0)讀書山房,未詳(Id:0)讀書樓。 |
地理資訊: |
籍貫(基本地址)(Id:1): |
清朝(Id: 6756) / 河南省(Id: 8072) / 河南府(Id: 8183) / 偃師8191
|
出處: 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 頁9325 |
註: |
河南省-河南府-偃師縣(中央研究院人名權威資料)。 |
|
入仕: |
入仕門: |
進士類(Id:040101)
|
入仕別: |
科舉: 進士(籠統)(Id:36) |
出處:明清進士題名錄索引 |
頁584 |
|
任官: |
▪ 縣知縣:
|
地點: 博山。起始年: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tts_no=9325)。
註:山東青州府博山縣知縣 |
|
社會區分: |
金石學家(Id: 209)
|
[為官者:文](Id: 40)
|
|
親屬關係: |
兄(B+): |
武修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9325)。
|
兄(B+): |
武倬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9325)。
|
弟(B-): |
武A |
|
弟(B-): |
武儒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9325)。
|
父(F): |
武紹周 |
|
曾祖(FFF): |
武維翰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9325)。
|
直系祖先(G-n): |
武恂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9325)。
|
子(S): |
武盛湻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9325)。
|
子(S): |
武景湻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9325)。
|
子(S): |
武穆湻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9325)。
|
長子; 第一子(S1): |
武穆淳 |
|
次子(S2): |
武景淳 |
|
三子(S3): |
武盛淳 |
|
孫(SS): |
武耒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9325)。
|
|
社會關係: |
傳記作者為Y: |
孫星衍
(1799)
|
為Y之學生: |
朱筠
(-1)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9325)。
|
墓誌銘由Y所作: |
朱珪
(1799)
|
墓誌銘由Y所作: |
姚鼐
(1799)
|
為Y作墓誌銘: |
武修己
(1799)
|
友: |
朱筠 |
|
出處: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頁835)。
|
友: |
紀昀 |
|
出處: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頁835)。
|
友: |
洪亮吉
(-1)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9325)。
|
友: |
江藩
(-1)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9569)。
|
友: |
程晉芳 |
|
出處: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頁835)。
|
友: |
崔述
(-1)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9319)。
|
友: |
黃景仁
(-1)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9325)。
|
|
著述: |
鄭志: |
著作年代:200,
角色:未詳。
|
|
出處:未知。
|
授堂文鈔, 續集: |
著作年代:1799,
角色:未詳。
|
|
出處:未知。
|
三禮義證:十卷: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9325)。
|
|
註:三禮義證 10卷(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偃師金石記:四卷: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9325)。
|
|
註:偃師金石記(偃師金石泉) 4卷(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偃師金石遺文:二卷: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9325)。
|
|
註:偃師金石遺文(偃師堂石遺文錄) 2卷(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偃師金石遺文補錄:二卷: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9325)。
|
|
註:偃師金石遺文補錄 2卷(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六國論: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9325)。
|
|
註:六國論(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句讀敘述:二卷: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9325)。
|
|
註:句讀敘述 2卷(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句讀敘述補:一卷: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9325)。
|
|
註:句讀敘述補 1卷(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四書考異句讀:一卷: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9325)。
|
|
註:四書考異句讀 1卷(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安陽縣志: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9325)。
|
|
註:安陽縣志 /武億等修(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安陽金石錄:十三卷: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9325)。
|
|
註:安陽金石錄 13卷(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寶豐縣志: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9325)。
|
|
註:寶豐縣志 /武億等修(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寶豐金石志:五卷: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9325)。
|
|
註:寶豐金石志 5卷(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年譜(武億):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9325)。
|
|
註:年譜(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授堂文抄:八卷: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9325)。
|
|
註:授堂文抄 8卷(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授堂箚記: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9325)。
|
|
註:授堂箚記(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授堂詩抄:八卷: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9325)。
|
|
註:授堂詩抄 8卷(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授堂詩文集: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9325)。
|
|
註:授堂詩文集(授經堂詩文集)(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授堂遺書: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9325)。
|
|
註:授堂遺書(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授堂金石文字續跋:十四卷: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9325)。
|
|
註:授堂金石文字續跋 14卷(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新唐書索隱: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9325)。
|
|
註:新唐書索隱(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竹書記年補注: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9325)。
|
|
註:竹書記年補注(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經讀考異:八卷: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9325)。
|
|
註:經讀考異(經讀考異證) 8卷(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經讀考異補:一卷: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9325)。
|
|
註:經讀考異補 1卷(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羣經義證:七卷: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9325)。
|
|
註:羣經義證 7卷(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讀史金石集目: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9325)。
|
|
註:讀史金石集目(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郟寶縣志: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9325)。
|
|
註:郟寶縣志 /武億等修(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郟縣金石志:一卷: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9325)。
|
|
註:郟縣金石志 1卷(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鄭志補遺:三卷: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9325)。
|
|
註:鄭志補遺 3卷/武億等輯(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金石三跋:十卷: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9325)。
|
|
註:金石三跋 10卷(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錢譜: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9325)。
|
|
註:錢譜(古錢譜)(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駁義異補遺: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9325)。
|
|
註:駁義異補遺(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魯山金石志:三卷: |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9325)。
|
|
註:魯山金石志 3卷(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魯山縣志:二十六卷: |
著作年代:1796,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9325)。
|
|
註:魯山縣志 /武億等修(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偃師縣志:三十卷: |
著作年代:1789,
角色:未詳。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9325)。
|
|
註:偃師縣志 /武億等修(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三禮義證 十二卷: |
角色:撰著者。
|
|
出處:中國叢書綜錄(頁93-96)。
|
群經義證 八卷: |
角色:撰著者。
|
|
出處:中國叢書綜錄(頁166-179)。
|
經讀考異 八卷 補 一卷 句讀敘述 二卷 補 一卷 附翟晴江四書考異內句讀 一卷: |
角色:撰著者。
|
|
出處:中國叢書綜錄(頁179-181)。
|
發墨守:一卷: |
角色:編輯者。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9325)。
|
|
註:發墨守 1卷/武億等輯(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箴膏肓:一卷: |
角色:編輯者。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9325)。
|
|
註:箴膏肓 1卷/武億等輯(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起廢疾:一卷: |
角色:編輯者。
|
|
出處:人名權威資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9325)。
|
|
註:起廢疾 1卷/武億等輯(據中央研究院《明清人物權威檔案》). |
|
|